永不消逝的电波:舞剧电影演绎红色经典,开启新时代视听盛宴

元描述: 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将红色经典IP搬上大银幕,融合舞台艺术与电影语言,用无声的舞蹈演绎英雄故事,开启新时代视听盛宴。

吸引人的段落:

“滴滴滴”的电波声,将观众带回上海解放前的至暗时刻,李侠和兰芬在石库门弄堂里警惕地行走,摇曳的旗袍、黑暗中的舞蹈、漫天的“摩斯密码雨”,战争与爱情交织在一起,极致之美与震撼之力互相碰撞,扣人心弦。这正是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所呈现的场景。这部作品将舞台艺术与电影语言完美融合,用无声的舞蹈演绎了英雄故事,开启了新时代视听盛宴。

电影讲述了李白(舞剧中李侠原型)在上海负责党的秘密电台工作,与革命爱人裘慧英(舞剧中兰芬原型)长期潜伏,战斗在“上海——延安”的空中通讯线上。1949年5月7日,李白不幸被捕,壮烈牺牲,时年39岁,20天后上海宣告解放。这个真实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,如今再次以舞剧电影的形式回归,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精彩绝伦的艺术作品。

从舞台到银幕,电影的主创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如何将舞台剧的电影化思维转化为舞剧电影的独特风格?如何将舞台表演转化为电影表演?如何将古典的舞台空间转化为现代的影像空间?主创团队运用多重空间突破舞台空间的局限,请专业人士对舞蹈演员进行表演辅导,以及以电影美学符号赋予影像现代性,最终完成了这部精彩绝伦的舞剧电影。

突破传统,开启舞剧电影新时代

融合舞台艺术与电影语言,打造全新视听体验

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最令人惊艳之处在于其对舞台艺术和电影语言的完美融合。电影保留了舞台表演的主体呈现,尤其是舞剧的华彩段落,如群舞《渔光曲》、李侠和兰芬的双人舞、李侠被捕前的独舞等。同时,电影也借鉴了电影的拍摄手法,运用多重空间,将故事穿插于虚与实之间,打造出新颖的影像风格。

电影主创团队通过以下措施突破了传统舞剧电影的局限,打造了全新的视听体验:

  • 多重空间突破舞台空间: 影片取景上海车墩影视基地,进驻LED虚拟摄影棚,选取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和排练厅实景,将故事穿插于虚与实之间,打造出新颖的影像风格。
  • 专业表演辅导提升表演技能: 主创团队邀请专业人士对舞蹈演员进行表演辅导,提高他们的表演技能,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人物情感和故事细节展现出来。
  • 电影美学符号赋予影像现代性: 电影运用摩斯密码贯穿全片,将现代电影美学符号融入到舞剧电影中,使影片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性。

无声胜有声,用舞蹈演绎英雄故事

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最大的挑战在于没有一句台词,这要求主创团队必须尽可能多地使用视听语言,发挥光影、镜头、音效等的作用,达到“无声胜有声”的境界。电影主创团队通过对细节的精心设计和运用,将人物情感和故事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设计包括:

  • 深夜李侠发完电报,轻轻脱下鞋赤脚进屋,只为不吵醒爱人;
  • 主人公诀别拥抱时,彼此用手指在对方肩头敲出摩斯密码“我爱你,永远”;
  • 李侠和兰芬的双人舞深情缠绵,背景上一朵朵蔷薇花渐次绽放,婉约动人;
  • 弄堂里“清晨城市醒来”的舞段借鉴歌舞片的拍法,在写实的街道完成,洋溢着市井气息;
  • 兰芬夏日独坐挥扇,背景上画家蒋兆和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《流民图》徐徐展开,表现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现实。

演员精湛演技,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

王佳俊和朱洁静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,他们将李侠和兰芬的英雄气概和爱情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他们精湛的演技,以及对角色的深刻理解,使影片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。

演员们谈到从舞台到电影的转变,感受颇多:

  • 王佳俊说,从舞剧到电影就像“造梦”,“电影中的实景带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,感觉自己就是影片中的角色”。
  • 朱洁静表示,原来在舞台上他们也采用了一些生活化的表演方式,而拍电影使表演更加“落地”,比如择菜、织毛衣等,“拍完电影再回到舞台,观众评价我们比之前的状态更好、更真,实现了一个微妙的跨越”。

红色经典IP焕发全新生命力,成为沪文化代表作

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,更是一部展现红色文化和上海城市精神的代表作。它将红色经典IP与现代电影语言相结合,赋予了经典故事新的生命力,也展现了上海文化的多元性和魅力。

影片获得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,成为上海文化代表作:

  • 观众纷纷表示:“《渔光曲》跳得太美了!有了电影镜头加持,舞蹈超赞!”“低估了红色题材的好看程度。全程共情共鸣!”“男女主角不仅颜值高,演得也很动人!”“舞台表演和电影手法相得益彰,风格前卫独特。”
  • 李白烈士之孙李立立观影后,对很多片段深有感触,认为影片是红色电影中艺术表现手法非常独特的一部,“观众看后会留下很多回味”。
  •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,“这部电影打破传统电影和舞剧之间的界限,实景、舞台、虚拟场景混合交织,营造多时空交错的观影体验。主创深入挖掘和展现革命战争年代先烈的精神面貌和理想信念,既有历史的厚重感,又有个体情感的细腻刻画,体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。”
  •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、教授聂伟认为,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是上海文艺工作者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上海解放75周年的一封“红色情书”。与上海比肩的许多国际大都市都有城市独属的电影标识,长期以来,上海孜孜以求寻找具备史诗气质的影像来展现这座城市的气质、精神与品格,“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”。

关键词:舞剧电影,红色经典,上海文化,视听盛宴,艺术创新

常见问题解答

1. 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与之前的电影和舞台剧有什么不同?

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将舞台艺术和电影语言完美融合,运用多重空间、专业表演辅导和电影美学符号,打造了全新的视听体验,使这部经典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
2. 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为什么没有台词?

电影主创团队希望用无声的舞蹈语言展现英雄故事,通过细节设计和演员精湛的表演,达到“无声胜有声”的境界,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。

3. 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?

电影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,例如李侠和兰芬的双人舞、群舞《渔光曲》、李侠被捕前的独舞等等。电影还运用电影拍摄手法,将故事穿插于虚与实之间,打造出新颖的影像风格。

4. 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是如何展现革命战争年代先烈的精神面貌和理想信念的?

电影通过细节设计和演员精湛的表演,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为了信仰和理想,不顾个人安危,英勇奋斗的精神。影片也展现了他们对爱情、对生活的追求,以及对未来的希望。

5. 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获得了哪些奖项和荣誉?

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获得了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,并获得了多个奖项和荣誉,成为上海文化代表作。

6. 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对于观众有什么意义?

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是一部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,它展现了红色经典故事的魅力,也展现了上海城市的文化精神。观众可以从这部电影中获得艺术享受,也可以从中学习到革命先烈的精神和爱国情怀。

结论

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是一部突破传统,将舞台艺术和电影语言完美融合的全新作品,它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。电影不仅展现了红色经典故事的魅力,也展现了上海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时代风貌。相信这部作品会成为经典,并继续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。